首页 > 街道速览 > 正文
奏响家庭音乐会 将鼓浪屿文化带向全世界
厦门网 2019-10-18 17:01

  【名片】

  雷厝乐队,雷永平、叶恩慈夫妇发起,陈兆敏、潘定华、许多康、林维嘉等陆续加入,大部分成员是鼓浪屿人。他们以一颗颗爱岛之心,为鼓浪屿申遗成功、促进琴岛文化回归极力奔走,发挥光和热。

  雷厝乐队正在演奏(左三至左六分别为叶恩慈、潘定华、陈兆敏、雷永平)。

  雷永平、叶恩慈夫妇家里随处可见各种乐器。

  秋日傍晚的鼓浪屿,从泛着青苔的矮墙、撒上落叶的石板路,到孩童蹦跶的沙脚印、阿婆拉着的菜篮,都被染上一层金色。推开中华路97号的大扇木门,三三两两的街坊邻居围坐在一起,手中的西班牙吉他、夏威夷吉他、曼陀铃、尤克里里流淌出曼妙的旋律。平日里,他们是用音乐滋润生活的本土岛民,登台时,他们是代表鼓浪屿家庭音乐文化的雷厝乐队。和许多鼓浪屿人一样,乐队里的每个人都有着和音乐相关的悠长往事,而音乐也串联起一代代鼓浪屿人的成长经历,汇成一曲南国小岛的岁月之歌。

  文/本报记者 林路然

  图/本报记者 黄  嵘

  音乐带来快乐 夫妻从小就与音乐结缘

  今年中秋节,鼓浪屿人的朋友圈流传着一段视频,在如圆盘的明月下,雷厝乐队在日光岩上办起了庭院音乐会。乐队的灵魂人物雷永平和叶恩慈夫妇拨动琴弦,和众人一起陶醉在初秋的梦境里,仿佛弦音不绝,梦境就不会消失。

  雷永平和叶恩慈都出生在1947年,几乎与新中国同龄。儿时,他们的家里没有琴,但前后院的邻居家里都有钢琴。他们去小伙伴家串门,能看到叔叔们在弹夏威夷吉他。上学时,老师手摇唱机,他们好奇地盯着动听的乐声从唱片中传出。周末,他们被家长领到教堂里,与唱诗班一起唱歌,时隔半个多世纪,那些闽南圣诗仍能脱口唱出……

  巧的是,雷永平和叶恩慈同时考进了福州的交通学校。雷永平的室友拉二胡是一绝,他在室友的影响下,学会了人生第一件乐器,而那时的叶恩慈也开始苦练手风琴。在年轻人的音乐聚会里,两人琴瑟和鸣,相爱了。

  从学校毕业后,两人带着音乐去了省龙岩运输公司,成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一员。他们走遍龙岩的山山水水,雷永平拉小提琴,叶恩慈弹扬琴。条件艰苦,但有了音乐,生活就有了甜味。“大家弹弹琴,喝喝茶,挺开心的。”雷永平忆当年,想起最多的还是音乐时光。

  大家手抄乐谱 融合世界各地音乐元素

  上世纪六十年代,雷永平和叶恩慈的琴声在龙岩山区里回响时,鼓浪屿的春草堂每两天就有一场家庭音乐会。“我家的大厅里摆着一架三角钢琴,鼓浪屿会弹琴唱歌的人都在那里出现过,非常热闹。”春草堂第三代主人许多康说。

  这里弹唱的音乐不“闽南”,却很“鼓浪屿”。鼓浪屿华侨多,作为小岛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回乡时,总会带来各式各样的音乐元素。鼓浪屿人对音乐的包容性很强,家庭音乐会上有语录歌,也有古典乐、教堂音乐,还有那些年岛上正流行的《世界名曲200首》。

  前阵子,许多康从家里翻出那时的手抄乐谱,或许其中某一份就是孤本,因此即便乐谱再旧,他也舍不得丢。“手抄乐谱是一种娱乐,一种精神的寄托,大家就是靠这样抄抄画画,办起了一场场家庭音乐会。”许多康说,对家庭成员、邻里厝边而言,家庭音乐会是共同的回忆,是情感的牵绊。互相之间有再不开心的事,弹完了,唱完了,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小伙一起弹琴 被舒婷写进《真水无香》

  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庭音乐会在鼓浪屿的角落里悄悄地进行,音乐的种子在新一代年轻人的心里萌发。陈兆敏的父亲是厦门二中的老师,他常和父亲的学生在一起玩音乐,喜欢上了西班牙吉他。

  海风将海峡对岸的音乐吹来,陈兆敏和小伙伴由此认识了邓丽君。他们平时喜欢晚上窝在安海路52号弹琴,在他的眼里,那是贫乏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亮色。而他不知道的是,这抹亮色无意间成了其他人眼中的风景,也装扮了其他人的人生旅途。诗人舒婷将小伙子们弹琴的这一幕写进她的散文集《真水无香》。

  鼓浪屿人称西班牙吉他为“站琴”,和“倒琴”夏威夷吉他相对应,因为西班牙吉他是立起来弹,而夏威夷吉他是平倒在腿上弹。潘定华的拿手乐器是西班牙吉他,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

  潘定华出生在厦门岛,但几乎每周都和父亲来鼓浪屿。“每次我来鼓浪屿,有4个幸福时刻:喝酸梅汤、去港仔后游泳、冲井水澡,还有就是听父亲和他朋友一起办的家庭音乐会。”潘定华想起儿时的美好时光,禁不住笑起来。那时,坐在一旁“打酱油”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几十年后,他会跟父亲一样,也在鼓浪屿上玩音乐。

  奏响美妙乐章 将鼓浪屿文化带出国门

  十几年间,陈兆敏、潘定华、许多康、林维嘉和其他爱好音乐的人陆陆续续聚集在雷永平夫妇的百年古厝中。他们既来之,则弹之唱之,这里仿佛成了一处音乐的乌托邦。直到2012年左右,“雷厝乐队”的名字才正式确定。

  2016年,鼓浪屿进入申遗的冲刺时间,年已七旬的雷永平和叶恩慈,仍坚持用音乐表达对申遗的支持。无论日晒雨淋,他们和其他乐队成员召之即来,不计报酬,肩挑手扛各种乐器音箱,在小岛四处奔走演出,为的是让世界各地来到鼓浪屿的人能欣赏到音乐,感受到融入鼓浪屿人血脉里的这份音乐情怀。

  2017年7月8日,结果即将揭晓。雷厝乐队的成员们在码头、广场、教堂门口等处进行音乐快闪时,始终焦急关注着最新进展,从早上盼到了深夜。当晚11时许,当鼓浪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消息从波兰传来,欢呼声响起时,乐队和鼓浪屿居民一起狂欢,琴声歌声在小岛上空回荡。

  同年9月,厦门会晤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来到鼓浪屿颁发世界遗产地牌匾时,雷厝乐队现场为她演奏一曲意大利民歌《卡布里岛》。博科娃女士竟循着乐声,情不自禁地拉着鼓浪屿人的手跳起舞来。“音乐是无国界的,那时那景真让人动容!”每次回想起那一幕,雷永平仍会心潮澎湃。

  见证过高光时刻,也拾掇日常点滴,雷厝乐队的成员们亲如一家。今年5月,他们带上家人、乐器,乘坐歌诗达邮轮旅行。在邮轮上,他们奏响了《我和我的祖国》,受到热烈欢迎。“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反复排练,想把最美好的音乐献给祖国。”潘定华说。不知不觉,雷厝乐队将鼓浪屿音乐带出国门,带向全世界。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