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海西晨报记者 叶子申 刘清华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 陈心晖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2020年12月17日,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月18日,我们通过专访厦门市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部主任蔡亚约,为您详细介绍“送王船”的溯源、传承、传播,以及中马联合申遗过程等,了解闽南地区尤其是厦门“送王船”的前世今生。
“送王船”渊源追溯
记者:蔡老师好,请您介绍一下闽南地区“送王船”的渊源。
蔡亚约:“送王船”,也称“王船祭”“贡王”“王舡大游行”等,在厦门俗称“做好事”。它是一种普度海上罹难者的祭典醮会,表达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对葬身大海的先人的纪念和祈祷。
“送王船”仪式及相关实践植根于“代天巡狩王爷(圣哲英烈演化成的一个神灵群体)”的民间信俗。“王爷”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间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灾捍患;而海上罹难者的亡魂被人们尊称为“好兄弟”,他们四处漂泊,无所归依。因而,人们定期举行迎王、送王仪式,迎请“王爷”巡狩社区四境,并召集“好兄弟”随“王爷”出海远行,济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因此该仪式也被俗称为“做好事”。
“送王船”渊源至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中国早在周朝就有“禳灾”的相关记载,宋代闽人航海者为“禳人船之灾”而放小舟、彩船的习俗也多见于史籍杂乘,“禳灾”这一仪式观念后来与王爷信仰和道教科仪“海醮”结合起来,形成集驱鬼禳除、祈安祈福为一体,又带有戏剧表演性的“送王船”仪式。
闽南地区最早有关“送王船”的记载,见于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 怀荫布所修《泉州府志》。《泉州府志》曰:“以纸为大舟及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备,陈鼓乐仪仗百戏,送水次焚之。”厦门关于这方面的最早记载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周凯等修的《厦门志》:“造木舟,用真器,浮海任其所之,或火化,暴天物也。”
厦门各地“送王船”特点
记者:经过多年发展,厦门地区的“送王船”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过,厦门举办“送王船”的地方较多,各地也有不同的特点,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
蔡亚约:厦门“送王船”民俗活动的举办地,主要分布在同安东咀港 (吕厝)、海沧东部(钟山、海沧、石塘、新垵)、厦门岛东北部 (钟宅、枋湖、何厝、塔埔、浦口)、厦门港 (厦港)、马銮湾 (芸美),翔安东南部(后村)等。
吕厝“送王船”:时间跨度长,从正月初四请王,一直持续到十月下旬送上任王爷离职;海上请王仪式隆重,这是其他村落所没有的;有“操五营”等特色仪式。
钟山、石塘、海沧、新垵“送王船”:仪式神秘,禁忌较多。王船巡境保持人扛的传统方法。其中钟山规模较大,仪式正规,可以说是原海澄地区(九龙江流域)“送王船”的代表。
钟宅、枋湖、浦口、塔埔、何厝“送王船”:仪式比较相近,主要特色有:一是先请“中将爷”,整个过程都在“中将爷”的监督下进行。二是本村的“彩莲”“法师”担任醮典礼仪的大部分事务。三是王船移动为轮式,巡境范围大,路程远。浦口、塔埔、何厝三村用车拉动,路线大概为仙岳路、金尚路、吕岭路,钟宅、枋湖则主要在本村巡境。
厦港“送王船”:一是“送王船”习俗与渔业活动习俗关系密切,渔民认为“送王船”就是祈求海上靖安、渔发利市。二是重视祭悼海难的孤魂仪式。三是仪式神秘,忌禁较多。
芸美“送王船”:仍保存着闽南传统祭祀神灵的特性,在厦门“送王船”中独具特色。一是有宫庙有金身,供奉的“王爷”与迎送的“王爷”是一致的。二是“巫”的元素较多,“道”的味道很少。三是一些仪式保留着原始的古老元素。
后村“送王船”:又称“贡王”,是以纪念民族英雄岳飞为核心、以“送王船”为载体的民俗活动。特点为:一是重视竖灯篙,家家户户都要参与。二是决定事务方式为“抬轿问神”。三是王醮的风格与泉州有许多相似之处。
“送王船”习俗传播
记者:史料记载,17-20世纪,随着闽南人的海上贸易与迁徙的浪潮,“送王船”民俗传播到中国台湾、东南亚等地。
蔡亚约:是的。目前,“送王船”在发源地闽南地区的三十多地传承。而在台湾,“王爷”信仰则与妈祖信仰并称。“送王船”在当地有近二十地传承,以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和台南县西港庆安宫最为出名。
在东南亚,较有影响的是马来西亚马六甲的勇全殿、清华宫、华德宫、清侯宫、玉华宫(后迁入勇全殿),“王府五爷”庙单独或联合举办活动。印度尼西亚的峇眼亚比市一年一度的“送王船”活动也是当地著名的旅游项目之一。
此外,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槟城、柔佛洲峇株巴,印尼的四角芭、大芭等地也有“送王船”活动。
“送王船”在中国闽南和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等地不断地实践和再现,很好地保持了文化多样性,构成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宗教和文化之间和谐共存。
中马联合申遗
记者:2011年5月,由厦门市申报的“闽台送王船”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12月,中马“送王船”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您介绍一下这背后的故事。
蔡亚约:2015年,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与马来西亚侨生公会总会结为友好协会,共同推动中马“送王船”文化交流,先后开展7次300多人的社区、宫庙间交流。
2019年1月,中马两国文化部门组成联合申遗工作组,召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申报材料编制工作培训班”,发动社区、群体和个人积极参与。2020年12月17日,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五届常委会决议通过,将“送王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马联合申遗意义重大。厦门与马六甲探索出“社区民间推动,城市为主实施,政府联合主导”的跨国联合申遗新模式。“送王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中马两国成立“双边工作委员会”,定期向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履行进一步保护该遗产项目的承诺,并以此为契机,全方位开展国际间非遗领域的合作,让文化遗产成为实现人类持久和平的对话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