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幸福思明 > 正文
这里曾规划为商业区 如今建起筼筜书院
厦门网 2019-07-19 09:18

    城迹70年

  大型新闻采访

  写作活动

  筼筜湖片区

  ●上世纪90年代初

  厦门市启动“梦之岛”计划,筼筜书院所在地准备建设综合贸易中心

  ●1997年

  白鹭洲西公园建成后,片区整体规划有所调整,开始考虑融入更多文化味

  ●2009年7月

  筼筜书院正式启用

  林荫新(右二)在筼筜书院前向记者介绍他记忆里的筼筜湖片区。(本报记者 何炳进 摄)

  本报记者 廖慧娟  郭  睿  黄语晴

  实习生 陈书漫

  寻找白鹭洲东路65号,需要穿过湖滨中路东侧的一片竹林。炎炎夏日里,原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林荫新带着我们踏过竹影,指着一处中式院落说:“筼筜书院到了。”

  筼筜湖畔的筼筜书院,如今已成为厦门的一个文化地标。自2009年启用后,筼筜书院长期举办各类国学活动,并对外开放参观。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曾在这里同普京会晤,更让这座现代书院声名远播。

  行走在书院,参与过白鹭洲片区规划的林荫新一边向记者介绍书院建筑闽南韵味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亮点,一边感叹——筼筜书院的诞生可谓“无中生有”。

  巧合的是,筼筜书院院长王维生谈到书院的创办,也用了“无中生有”这个词。曾参与过白鹭洲建设开发的他,收藏着一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作的《厦门白鹭洲详细规划》。在这张日期标注为1994年12月的图纸上,如今筼筜书院的所在地标注的是“综合贸易中心”。据说,那曾是厦门的“梦之岛”计划。

  “上世纪90年代初,市里针对白鹭洲启动了‘梦之岛’计划,想把这里打造成厦门的‘小曼哈顿区’,做成金融文化商业区。”王维生回忆,当时,厦门城市发展还以本岛为主,要发展一座海岛型国际旅游城市,核心就是筼筜湖片区,白鹭洲正是“梦之岛”的中心。在这张规划图上,我们能够看到,白鹭洲东公园规划了作为综合贸易中心的4栋高楼,还能看到中公园规划的商场、美食城、不夜城、金融贸易大厦……按照这个规划,白鹭洲将成为一个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商业区。

  林荫新至今还在为白鹭洲的“梦之岛”计划未落地而庆幸。“白鹭洲其实并不适合盖高楼大厦。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最初做白鹭洲的规划,提出的概念就是把它打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心’。”他说,“那时白鹭洲还叫湖心岛,面积很小,盖太多高楼会打破城市的轮廓线。”

  白鹭洲最终没有变成厦门的“小曼哈顿区”。转折始于1997年。当时,为庆祝香港回归,全国各地都在建纪念公园,厦门决定打造白鹭洲西公园。从规划设计到道路、设施、路灯、音乐喷泉,再到绿化,仅仅用了45天,西公园就建成了。建完后的西公园很美,大家马上意识到白鹭洲就该是这样的,不应该做高强度的开发,就得做成公园。王维生说:“整个滨南滨北都是高楼,如果中间依旧是高强度的钢筋水泥,城市看起来就会显得非常生硬。如果有一片开阔地,整个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就很丰富,所以西公园建完后,对白鹭洲整体的规划建设就做了调整。”

  于是,原本规划要建设4栋40层高楼的白鹭洲公园东区也迎来了新的命运。“这片地当时提出过很多开发方案,有要建酒店的,有要建俱乐部的,还曾考虑过建成国际酒吧文化区。我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左右,这里曾通过国际招标设计厦门巿图书馆,中标后转入施工图设计。”林荫新告诉记者,后来因为市里提出要“多馆合一”,这个方案最终没有实施。

  从某种意义上看,2005年厦门确定在白鹭洲公园东区建设筼筜书院的方案,和当年建图书馆的想法其实异曲同工。在筼筜书院建设的过程中,白鹭洲建设开发公司提出的理念就是把更多的文化融入大自然,让更多的园林成为艺术之苑。

  2009年7月,筼筜书院正式启用,长年面向市民开设国学讲座、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等,坚持普及性与学术性相结合,成为白鹭洲脉通古今的新地标,也成了厦门一张烫金的文化名片。

  筼筜书院的“从无到有”,见证了白鹭洲片区从高强度开发规划到还绿于民,从守住城市轮廓线到打造文化特色的全过程。白鹭洲,厦门城市的原点,如今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书香味浓,也成为这座城市的“磁心”,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漫步其中……

  【声音】

  参与片区规划

  见证白鹭洲发展

  ●原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总工程师

  林荫新:

  上世纪80年代,我刚来厦门时,筼筜湖这一片还有很多工厂,当时我住在梧村,住5楼,那时厦门基本没有高楼,从梧村一眼就能望到筼筜湖。上世纪90年代,白鹭洲开始建设,西公园建设时恰逢1997年香港回归,工期很紧,四十几天完成建设,后来成了举办灯会、节庆活动的地方;东公园则从最初的养牛场变成安置房,最终变成现在的筼筜书院,成了一个幽静、文雅的地方,变化非常大。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