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幸福思明 > 正文
七支志愿服务队伍 守护居民精神家园
厦门网 2021-12-22 15:34

  每周三的长者爱心食堂吸引许多老人前来用餐。(本报记者 张江毅 摄)

  本报记者 陈 冬 许舒昕

  通讯员 范水凤

  上李社区立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从社区居民的迫切需求出发,全面推进七支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和服务,创造性地举办一系列特色活动,把文明理念、礼仪风尚送到居民身边,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传承优秀文化和技能技艺、传播崇德向善正能量的精神家园。

  现场

  长者爱心食堂:饭菜香里的融融暖意

  每周三中午,滨海街道上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楼总是格外热闹,不少住在社区的老人会拎着饭盒前来排队取餐,这里被称作“长者爱心食堂”。

  记者采访当天,长者爱心食堂准备的食谱是沙茶面。高女士是上李社区宝妈志愿者成员之一,她和其他几位志愿者一起,从上午9点就开始忙碌备菜、做汤底。一个多小时后,香喷喷、热腾腾的沙茶面出锅。循着香味,老人们满载而归。高女士说,看到老人们脸上幸福的笑容,觉得自己的付出特别有价值。

  除了发放给前来取餐的居民,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们还会送餐到家。社区居民高叔叔在微信群里写下这样一段话:“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向我们这群‘银发一族’献上热情洋溢的服务,我们的心暖烘烘的。向志愿者们衷心道一声谢谢!”

  上李社区辖内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多,用餐问题让不在老人身边的家人一直困扰不已。2018年,社区助老员、启福社工蔡婕婷想出“长者爱心食堂”的点子,为社区的空巢、独居、孤寡老人提供用餐服务,并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特色模式——“长者爱心食堂+移动爱心厨房+定点取餐”。

  长者爱心食堂以实践站为活动场地,每周三开放,每次由4名义工相互配合完成备餐。目前活跃的义工约有45名,包括党员、宝妈、外国友人及附近的爱心商家,寒暑假还会有跟妈妈一起来助老的小义工。

  疫情期间,为保障社区老人用餐,实践站在爱心食堂的基础上,推出新的服务模式,即“移动爱心厨房”,号召社区居民在准备一日三餐时多备一位长者的用餐量,再为空巢独居长者送餐上门,让志愿服务走进更多百姓家中,深化“近邻”模式。“不少家庭以亲子搭档的方式参与,体现了志愿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传递。”蔡婕婷说。

  定点取餐,采用每日订餐模式,由滨海街道日间照料中心中央厨房提供。每晚,蔡婕婷会在微信群发布第二天午餐的食谱,有需要的长者在群里接龙或拨打电话订餐。对于行动不便的长者,会由助老员或志愿者送餐上门。

  寻常烟火气,最是暖人心。从最初个位数的订餐量,增长到如今持续稳定在35份左右。爱心食堂越来越火爆,且供不应求。四年多来,上李社区为社区长者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用餐保障。老人们改善餐食情况的同时,也不断融入邻里网络,借着一份份菜肴与社区义工、志愿者家庭联结在一起。

  故事

  展出红色藏品 讲好红色故事

  红色收藏家邵嘉鹏(右三)向居民介绍自己的藏品。(上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供图)

  家住上李社区滨海湾花园的邵嘉鹏,曾是思明区总工会主席,也是位“红色收藏家”,他花大半辈子的时间收集各类红色文化物品,退休后常常带着自己精心收藏的邮票、粮票等老物件,结合亲身经历,为小区居民讲解党史。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围绕这个主题,在邵嘉鹏的组织下,上李社区举办了3场红色文化物品展览。每次布展前,邵嘉鹏都会拟一个提纲,按照一定逻辑,挑选陈列物品,定下摆放顺序。每每有人来参观,他都会在现场仔细讲解。

  “作为一名老党员,退休后还想继续做点事,为社区服务。”邵嘉鹏说,他把红色物件搬出来做展览,将党课放在展览现场,这样的宣讲方式更为接地气,许多老人看到这些老旧物件,都倍感亲切。“可以借着这些物品,把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告诉子孙后代,这是一种红色文化的传承。”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