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街道速览 > 正文
三一堂的建造扩建修缮 许家人从未缺席
厦门网 2019-05-08 09:16

    开栏的话

  在鼓浪屿,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中有保护机构人员,有热心居民商家,有共治共管的参与者……他们散落在街头巷尾,忙碌于不同岗位,却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嘱托,贯彻落实市领导调研时的决策部署,决心以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社区社会治理典范、文化旅游融合典范和队伍建设管理典范为切入点和抓手,精心守护我们的“根”和“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世遗守护人。

  即日起,本报联合鼓浪屿管委会推出“世遗守护人”专栏,讲述这群新时代鼓浪屿人如何秉持申遗精神,怀揣爱岛情怀,奋力奔跑逐梦的故事。

  现在的三一堂已完成修缮。

  屋顶是三一堂此次修缮的重点。

  透过三一堂的窗子,可以看到窗外盛开的三角梅。

  文/本报记者 林路然

  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脚手架落下,鼓浪屿三一堂修缮工作于日前完成,这是85年来,教堂经历的第一次大修。在这轮“医治”后,这位“八旬老翁”重新精神抖擞起来,让鼓浪屿孩子的思念和牵挂得以安放。

  此次三一堂的修缮得益于众多老鼓浪屿人的支持,其中就包括许多康。他是教堂修缮组成员,从更换檩条、加固钢屋架,到召开施工会议,他操持着修缮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他身上,还藏着与这座教堂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勾连——他的爷爷许春草曾亲身参与三一堂的建造。教堂融入许家人的历史,许家人守护着教堂。

  在岛上,还有许多老居民与老建筑相依相偎的动人故事。这些人和事书写着鼓浪屿新时代保护发展的新篇章。

  修缮

  文物修缮原材料哪里来?

  找来50年以上老杉木 在龙海等地搜罗千余片嘉庚瓦

  春雨绵绵,推开厚重的木门,教堂的大厅明亮洁净,但从前,一到雨天,教堂屋顶常常漏水。许多康带着记者攀上一人宽的木制阶梯,来到教堂顶部阁楼,屋顶部分一目了然——自下而上分别是钢屋架、檩条、盖板和瓦片。“屋顶是此次修缮的重点。”许多康说,三一堂是文化遗产核心要素之一,为了不破坏教堂内部的构件,层层修缮屋顶前,修缮组要求施工方在外搭建防护棚,罩住教堂,在修缮期间为它遮风挡雨。

  另外,使用原材料也是文物修缮的原则之一。教堂有79根檩条被白蚁蛀蚀,需要更换,而每根檩条都是长6米、直径二三十厘米的老杉木。为此,建筑专业出身的许多康动用手头资源,和修缮组同伴去周边地区寻找旧屋拆卸下的、符合规格的杉木,这些杉木树龄都在50岁以上,能最大限度还原檩条。“有专家称,若是不及时更换蛀蚀的檩条,屋顶很快就会塌下来。”许多康说。

  檩条之上,8800余片嘉庚瓦历经风雨,依然艳丽如新,它们也是教堂无可取代的构件。尽管无需更换,但许多康担心在拆卸时有所损耗,也去龙海等地搜罗来1000余片嘉庚瓦,用来备用。“嘉庚瓦坚固耐用,可惜的是现在已经不再生产,只能靠我们自己收集。”他说。

  钢屋架变形严重怎么办?

  给钢屋架“拄拐” 系上垂铅用来监测

  许多康还提到修缮过程中发生的一段插曲。偶然间,他和同伴发现4根钢屋架中的一根变形严重,最扭曲的部分偏离轨迹达35厘米。大家火速开始调整修缮方案,补充加固钢屋架的内容。然而,最初的加固方案得投入20多吨钢材。“教堂年岁这么大了,根本承受不了。”许多康说,他们找来建筑结构方面的专家,开了多次研讨会,一轮轮沟通,对修缮方案一改再改,最终决定在钢屋架旁加设钢架,相当于为钢屋架“拄拐”,其他3根钢屋架虽未变形,但同时进行加固。这样一来,用钢量减少到4吨多。

  教堂最多能容纳800人,使用率高,因此在修缮过程中,许多康和同伴尤为重视保障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如今,在加固的钢屋架上还系着一个垂铅,垂铅对着的地上标注着一个记号。“这是监测钢屋架是否变形的传统方法。”许多康介绍,在屋顶等处有许多记号,平时他和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还会用上科学仪器,对教堂各部分开展日常监测。

  传承

  与三一堂的情谊绵延半世纪

  爷爷破解建筑难题

  他为扩建规划设计

  自从成为教堂修缮组成员,许多康几乎天天都在三一堂,帮助协调解决大小事宜。“我家离教堂也就三五分钟的步行路程,自然每天都来。”他说。而他与三一堂的这份渊源,早在出生前就已存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康的爷爷许春草创办“丰益”建筑公司,仅在鼓浪屿就营建了50多栋建筑,并创建“厦门市建筑总工会”。当时,三一堂教堂在建筑时遇到波折——大厅面积突然扩大,荷兰工程师临时受命,为教堂重新设计了4根体量巨大的钢屋架,以闭合屋顶。这在那时堪称一个创举,好不容易专门从香港定做钢屋架,并运上鼓浪屿,又因为缺乏大型机械设备,无法将其架上屋顶。“我爷爷见三一堂遇到困难,义不容辞扛下这个难题,但到底怎么解决的,至今成为一个谜。”许多康遗憾地说,爷爷早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他也并未获得相关建筑资料。

  许多康对爷爷建造三一堂的故事耳熟能详。令他想不到的是,20年前,他也参与到三一堂副堂的建设中。那时,一位菲律宾华侨将主教堂前的别墅献给三一堂。许多康着手规划拆除别墅,设计了风格大气的楼梯以及附属建筑。

  三一堂的建造、扩建和修缮,许家人从未缺席,而三一堂也伴随着许家人一代代成长。许多康记得小时候每周来教堂做礼拜的场景。9点钟声响起,礼拜开始,他才从家里一路狂奔至教堂。钢琴家许斐平的母亲是三一堂的钢琴伴奏,一天,他的母亲恰巧没来,才五六岁的许斐平爬上椅子,脚还够不着踏板,手指就灵活地在黑白键上飞舞。“那或许就是许斐平的初亮相。”许多康笑着回忆。

  从许春草算起,许家在鼓浪屿延续六代,族谱上有180多人,不少人已离开小岛。但无论他们走得再远,每当记起家乡,仍会想起三一堂的闽南圣诗和悠扬歌声。

  名片

  许多康,59岁,老鼓浪屿人,三一堂修缮负责人之一。

  声音

  我们不计成本、不遗余力,凭着一腔热情,高质量完成修缮工程,都是因为我们热爱三一堂,热爱鼓浪屿。

  简介

  三一堂

  1934年动工

  许春草负责施工

  沿着安海路的坡道向上,三一堂矗立在岔口中央。20世纪初,随着定居鼓浪屿的教众增多,厦门港礼拜堂、新街礼拜堂和竹树脚礼拜堂三个堂会在鼓浪屿联合兴建一座教堂,命名为“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堂联合兴建之意,又寓意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1934年,三一堂正式动工兴建,由留德工程师林荣廷任设计主持人,许春草负责施工。几经波折,2000年才完成副堂建设,历时66年。

  三一堂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整体风格在20世纪初流行的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基础上做了适当简化,采用希腊十字集中式平面,从空中俯视,教堂呈正十字形。教堂大厅内部无立柱,上部是八边形吊顶,攒尖屋顶的顶端立着红色十字架。

  大规模修缮

  2016年启动

  因年久失修,三一堂雨天漏水情况加剧,教堂的大规模修缮于2016年启动,同年7月后一度停工,后在加强文物工作相关政策出台推动下,教堂方面决定自行开始第二期修缮,由政府部门进行补助,二期修缮于2018年11月动工,今年1月底完成,二期修缮花费约360万元。

  扫码看三一堂修缮视频。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