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辟跨岛发展新天地
厦门网 2022-06-16 12:44

 ●中共厦门市委政策研究室

  东海之滨,长风浩荡,逐浪千里。

  20年前的今天,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厦门调研,创造性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在重要发展节点为厦门擘画蓝图、引航定向。

  这一重大战略高瞻远瞩、科学务实,深刻回答了进入21世纪后厦门经济特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重大战略的核心是“提升本岛、跨岛发展”,原则是“四个结合”,即坚持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目标是加快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把厦门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性花园城市;方法是做好“加减法”;基本要求是紧张起来、大干快上。这一重大战略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撑。正是在跨岛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厦门在新世纪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创出新格局,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跨岛发展20年成就辉煌

  20年春风化雨,20年砥砺前行。历届市委、市政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省委的领导推动下,牢牢把握跨岛发展战略内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形成了城市格局跨岛拓展、产业结构跨岛优化、公共服务跨岛覆盖、人文内涵跨岛提升、生态文明跨岛建设的良好发展态势。

  坚决落实“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城市承载力显著增强

  20年前的今天,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厦门本岛基本饱和,而岛外发展明显滞后,经济腹地空间小……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发展腹地,已成厦门建设发展当务之急。”厦门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按照“全市一盘棋”思想抓好城市规划建设,把眼光由岛内向岛外延伸,将岛内外一起统筹规划,推动城市格局拓展、布局优化、功能提升,实现从“城在海上”向“海在城中”的跃变。

  跨岛发展拓宽了城市框架。岛内城市更新和旧城旧村改造步伐加快,湖滨片区改造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岛外新城建设日新月异,集美新城基本成势成型,马銮湾、翔安、同安新城快速崛起,同翔高新城初具规模。全市超过七成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固投来自岛外;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2年的94平方公里扩大到2021年的405平方公里,岛外占比达到七成、新增面积占比八成以上,海湾型城市空间形态开始成型。

  跨岛发展拉近了空间距离。2002年之前,厦门仅有厦门海堤、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3条进出岛通道,岛外居民进岛要花1-2小时。如今,随着轨道交通1、2、3号线开通运营和海沧隧道建成通车,进出岛通道增加到“四桥三地铁两隧道一海堤”,全市公路里程从2002年的1456公里发展到2021年的2148公里,厦门人民期盼已久的岛内外“半小时生活圈”已渐从梦想变为现实。

  跨岛发展消解了心理藩篱。曾经,人才和资本向厦门岛内聚集,岛内外经济发展速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很大。如今,跨岛发展带来便利的交通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岛外生根壮大,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到岛外居住生活。2021年岛外常住人口达到319.3万人,占全市比重从2002年的46.6%提升至60.5%。

  坚决落实“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

  20年前的今天,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厦门更要发展发展再发展,不能小富即安,不能浅尝辄止,要有大气魄大手笔。”厦门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打造岛外新城和特色产业园区为抓手,实现岛内外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了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33.9亿元,为2002年总量的10.8倍,实现年均11.4%的快速增长,近两年平均增长6.9%,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岛外占GDP比重达到46%,跨岛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1年,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7.87件,位居全省第一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6%,高新技术企业从2002年的189家增加到2021年的2801家,增长13.8倍,其中岛外占比58.3%。规划建设34.12平方公里的厦门科学城,将有效赋能跨岛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2年的3.4:53.1:43.5调整为2021年的0.4:41.0:58.6。2021年形成10条千亿产业链群,数字经济规模超4000亿元。重点打造的12条千亿产业链中,平板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7条产业链重点布局在岛外,5条产业链岛内外互促发展。

  产城融合愈加深入。随着岛外新城初步形成集聚态势,先进制造业和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有了蓬勃发展的“土壤”,建成工业用地面积占全市92%以上,吸引集聚了联芯、天马微、万泰沧海、中创新航等一批超百亿产值的龙头企业,加速“以产促城、产城融合”。岛外集美软件园三期累计招商企业数7000多家,员工5万多人。

  坚决落实“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城市吸引力显著增强

  20年前的今天,习近平同志深入厦门海沧厦顺铝箔等企业及基层单位调研,对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重要要求。厦门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全市人民共享跨岛发展的成果。

  加快推进岛内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努力实现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就好医”。2021年全市中小幼在校学生数81.16万人,其中岛外占比达到61.1%。加大名校跨岛、名师出岛力度,建成厦门一中、外国语学校、科技中学、实验小学等优质学校岛外校区。川大华西、环东海域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岛外,2021年岛外实有投用医疗床位数是2002年的近5倍。全市已建65个保障性住房项目,提供房源约14.5万套,其中岛外房源占比81.4%。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产业兴才能农村美、农民富。目前,厦门城镇化率达89.4%,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营收突破千亿元,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民增收渠道得到拓宽,2021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是2002年的5.5倍。

  坚决落实“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城市影响力显著增强

  20年前的今天,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厦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原来基础也比较好,希望你们成为‘生态省’建设的排头兵。”厦门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清新的蓝”“怡人的绿”成为厦门恒久的骄傲。

  四时鹭岛一城花,天蓝海阔千卷画。如今的厦门拥有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被习近平总书记盛赞为“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厚植高质量发展成色和高品质生活底色。2021年空气优良率99.7%、排名全国第三。目前,污水日处理能力超190万吨,已完成631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工程。

  实施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保障。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率先全国形成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改革“沿海样本”,筼筜湖综合治理模式等5项改革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措施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20年实践充分证明,跨岛发展战略是厦门破解发展瓶颈与深挖自身潜能相结合、擘画城市建设与谋划区域发展相统筹、拓展发展空间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兼顾的大战略,有着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思想引领力和实践推动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推动厦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遵循。

  (二)跨岛发展20年积累宝贵经验

  回望发展的脉络,就能看清前进的逻辑。20年跨岛发展成就辉煌,20年实践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必须在未来前行道路上牢牢记取,发扬光大。

  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发展方向决定城市命运。系统总结厦门跨岛发展20年乃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建设历程,我们得出三条重要结论,即厦门经济特区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原因是每逢重大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为厦门发展指明方向;厦门经济特区书写成功故事,最宝贵经验是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厦门经济特区新时代开拓前行,最重要遵循是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准确把握跨岛发展战略内涵,保持定力、接续奋斗,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把新时代厦门经济特区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断以改革的思维突破发展要素的制约。心有多宽天地就有多宽。跨岛发展战略不仅对拓展发展空间有着指导意义,更是给干部群众带来思想上的巨大转变。伴随着厦门跨岛的脚步,特区人不再把视野固守于小岛小城,不仅跨过了眼前的小小海湾,更得到了思路的拓宽,观念的更新,格局的提升。随着本岛的迅速升级和岛外的快速发展,城市框架持续拉开,激励我们不断树立起一往无前的更大决心,谋划发展的更大手笔。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我们要以跨岛发展再出发的心态,坚决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框框套套,以跨岛发展天地宽的胸襟,紧张起来、大干快上,以思想再解放引领厦门经济特区向更高素质、更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系统谋划,努力走出符合厦门实际、彰显自身优势的发展路子。系统谋划才能行稳致远。我们要自觉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规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最大优势,发挥对台工作最大特色,用好港口底层优势,以厦门湾区衔接区域、联通世界,努力置身国际经济最活跃的前沿,面对世界风起潮涌,参与全球城市竞争。要以创新塑造城市鲜明特色,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优化资源配置、开发和使用,培育优势产业,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均衡发展。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城市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在纵深推进跨岛发展中,有效弥合岛内外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存在的差距。要聚焦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加速住房、教育、医疗、交通、市政等优质资源跨岛布局、补齐短板,切实促进岛内外公共服务朝着更高水平发展,让城市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三)立足新起点明确跨岛发展新目标

  神州风再起,鹭江涌新潮。当前,厦门跨岛发展站上新的时代方位,必须创造新的机遇,朝着新的目标奋勇前行。

  领袖嘱托为厦门跨岛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从20年前提出跨岛发展战略,到5年前赋予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大使命,再到去年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的贺信时要求厦门“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厦门战略定位的擘画一脉相承、对厦门的期待一往情深。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不负新使命、书写新篇章。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厦门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裕、更加平安、更加繁荣”的目标,对未来五年“坚定不移推进跨岛发展,加快形成岛湾一体、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作出具体部署安排,为我们以更高站位加快打造跨岛发展新格局、加快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明确了工作抓手。

  多区叠加协同为厦门跨岛发展创造了机遇优势。经过40年发展,厦门逐步形成涵盖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金砖创新基地等开放载体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再加上拥有“空、侨、港、台”等重要优势,以及福建省的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等政策效应,为跨岛发展提供更多的项目支持、更利好的政策支撑和更有力的机制保障。

  题定纲成,乘势而进。厦门纵深推进跨岛发展,必须着眼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拓展格局、打开新路,乘时应势、苦干实干,全面提升厦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城市空间更加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科学规划是加快跨岛发展、推进城市建设的先导。制定落实《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持续构建“一岛一湾”的城市空间结构,把厦门岛建成展示中国魅力的国家会客厅,推动环厦门湾城市发展重点地区的功能和品质得到提升。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发展到600万人以上,2035年700万人以上。到2035年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绿色低碳出行典范城市。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高端现代。跨岛发展的载体在新城,新城的关键在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工程、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全面实施,国企改革发展、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更加完善。全市产业发展“一张图”日益清晰,“4+4+6”现代产业体系梯次发展、动能持续。到202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5%。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和谐、山清水秀。美丽生态是跨岛发展的鲜明底色。坚定不移当好“生态省”建设排头兵,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城市更加美丽时尚,乡村更具田园风光,到2025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序推进,制定落实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节能减排控制有力,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共同富裕更加均衡普惠、可感可享。共同富裕是跨岛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厦门建成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落实岛外新城片区的基础设施和民生社会事业规划建设标准高于岛内,岛内外、城乡间差距不断缩小。持续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2025年前建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到2035年,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明显提高,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90%。

  (四)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纵深推进跨岛发展

  驰骋于大海长空之间,天宽地阔,万里潮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深刻认识到跨岛发展战略仍是新时代厦门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要着眼大局、前瞻布局,不断拓展“跨”的视野,加快“跨”的步伐,提升“跨”的能级。

  跨出本岛,强化“一岛一湾”空间格局。持续推进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加快构建“一岛一湾”空间格局。要狠下功夫提升本岛。围绕提高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积极疏解非核心功能,加快城中村改造提升,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标杆区。着力提升产业能级,以科创、金融和总部经济等为重点,促进优质资源要素集聚,构筑高能级都市核心产业体系,切实让岛内实现有限空间内高质量发展。要大力推进岛外建设。深化重大片区指挥部运行机制和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以产业布局和集聚为先导,组团式推进翔安、同安、马銮湾等新城拓展,实现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生态优化和人气提升。坚持以城促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高颜值农村、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要加速一体化发展。强化片区综合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推动5G等新基建加速布局。加快轨道交通、骨干路网等大通道建设,构建“中心放射、环湾强化、全域服务”的一体化交通网络。提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海洋空间保护开发和利用。

  跨出厦门,推进厦漳泉都市圈建设。以厦门湾为纽带,完善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推动市际毗邻区加快融合发展,打造东南沿海重要区域增长极。要深化产业对接衔接。加快推进福厦泉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厦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牵头推动共同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加快打造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若干个重点产业集群,协同推动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和文旅经济加快发展。加快“飞地”产业园区建设,强化项目策划推进,促进产业分工和联动协同。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R1等城际铁路建设,完善快速联系道路网和水上交通航线建设,逐步构建多通道、多方式、大容量、高效率的城际交通系统。发挥港口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功能作用,依托我省支持厦门做大做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机遇,进一步巩固提升厦门港全国沿海集装箱干线枢纽港地位。整合海港、空港物流资源,共同发展运输业和现代航运服务业。要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共建共享。推进复旦中山、儿童医院、川大华西、市中医院等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打造以厦门为中心、辐射闽西南及周边地市的区域性医疗高地。统筹布局大型公共文体设施,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携手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跨出区域,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厦门跨岛发展不能局限于一地一域,必须具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视野和胸怀,大力实施“东通西拓、南联北延”的空间发展策略,积极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构建协同高效、利益共享、设施连通和优势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要突出优势互补。加强数字、文旅、物流等产业链和供应链融合,共同做大“蛋糕”。注重分工协作,在对台合作、海洋经济、绿色产业等领域错位发展。主动嫁接引入优质资源,加快补齐科技创新、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短板。要推动要素流通。加强招才引智,吸引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来厦设立研发或技术转移机构,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入。重视民间资本优势,支持闽商、粤商、浙商合作,携手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并船出海共同拓展海外市场。要注重交通互联。推进与长三角、粤港澳两大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深度对接。推进厦门港航线向南京、武汉、重庆延伸,推动厦门航空与成都、武汉、长沙等紧密衔接,打通厦门至珠三角的沿海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复合交通走廊,以及厦门至重庆、昆明、南昌高速铁路通道,打造环湾“大三角”区域交通枢纽,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力。

  跨出海峡,深化对台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对台交流合作战略支点作用,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要持续深化经贸合作。充分发挥台商投资区功能,增强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等优势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两岸产业链供应链紧密协作。支持在厦台企增资扩产、转型升级和在大陆上市,扩大台企资质和行业标准互认范围。要持续推动应通尽通。巩固提升两岸直接往来黄金通道地位作用,做大对台海运快件和跨境电商规模,打造两岸人流、物流最便捷通道。加快厦金通电、通气、通桥等项目厦门侧建设,推进厦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打造“厦金共同生活圈”。要持续落实惠台政策。关注台胞台企新需求,拓展同等待遇深度广度。加大对台引才力度,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就学就业创业、参与社区治理,探索直接采认部分台湾人才职业资格,吸引更多台胞在大陆追梦、圆梦。要持续增进情感融合。强化民俗、宗亲、民间信仰等文化纽带,提升海峡论坛、文博会等交流活动实效,促进教育、科技、文体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民间基层交往和青少年交流,力促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跨出海洋,深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厦门向海而生、因港而兴,跨岛发展更重要的是跨越海洋、延伸海外,打造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节点城市。要加快港口高质量发展。集中力量把厦门港打造成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枢纽港,力争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500万标箱、进入世界前十。加快推进厦门新机场建设,积极培育和争取更多国际主要枢纽城市的航线和时刻,打造通达全球的航空枢纽。要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做强海洋高端装备设备与材料业,发展海洋信息产业与智慧海洋新经济。提升改造高崎渔港、欧厝综合渔港,推进海洋高新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交流合作。要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围绕国家所需、厦门所能、金砖国家所愿,加快推动金砖创新基地建设走深走实。注重发挥“侨”的优势,高标准建设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用好投洽会等各类开放平台,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开放发展层级,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国家经贸合作,提高国际贸易和投资水平。

  潮起鹭江通四海,跨岛发展天地宽。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过20年跨岛发展的厦门,必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勇立潮头、勇毅前行,纵深推进跨岛发展,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