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明活动 > 正文
家校社携手 垃分齐参与
厦门网 2023-12-08 17:40

  群惠小学学生在投放点向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每周五上午固定开展奶盒回收行动。

  学生参观思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中心,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槟榔中学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海报绘画比赛。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燕如 通讯员 陈华英 林嘉录

  图/思明区 提供

  “垃圾分类,从小抓起。”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这句耳熟能详的宣传语在思明区已经付诸具体行动。在校内,垃圾分类是学生的必修课,各校学习方式出新出彩,学习方案各具特色;在校外,垃圾分类成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家校社携手,共同践行新时尚。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全民性、长期性的工作。思明区持之以恒推动市民文明习惯养成,将校园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将垃圾分类融入学校常规教育,持续深化“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国民教育,致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效果,营造低碳生活新时尚浓厚氛围,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课内自我管理

  学生争当垃圾分类倡导者参与者宣传者

  

  “请各班‘奶盒小管家’到回收站交奶盒。”12月1日,又是一个星期五,早上八点零五分,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校园广播准时传来同学们熟悉的通知。很快,操场边的奶盒回收站前排起长队,各班的“奶盒小管家”将奶盒统一交给学校大队委的“奶盒大管家”。这些奶盒都已清洗干净、整齐叠放。

  民立二小的奶盒资源回收行动始于2017年,固定每周五上午进行。多年坚持和积极推广,这个行动成为学生“传帮带”自我管理运作的常态。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忙联系奶盒转运相关事宜。

  在现场忙碌的五年级学生吴宸锐笑着说,“我就是从‘奶盒小管家’升级为‘大管家’的。”看着回收到的奶盒越来越多,他更有干劲了,“受我的影响,我的家人也养成了回收奶盒的好习惯,这能让资源回收再利用,很有意义。”

  早在2018年,民立二小便荣获“首批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校园”称号。副校长林巧霞表示,垃圾分类就是要落实到生活中,学校以学生经常接触的奶盒为切口,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奶盒回收的意义和价值,并普及清洗回收“六步法”,以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形式“传帮带”。现在每周回收四千多个,多的时候能回收七八千个,每学期能回收约十万个。学校也以这个行动为抓手,通过“小手拉大手”共同践行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传播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延伸

  从“老师主导教育”到“学生自我管理”——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垃圾分类理念在思明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学生当上实践项目的“小老师”,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宣传者。

  不仅是民立二小,在双十中学思明分校,各班设立垃圾分类督导员,将督导评比工作职责交给学生;逸夫中学将垃圾分类纳入每月文明班级评比,班级之间互相监督;前埔南区小学少先队组织校级“垃圾分类大使”进行低值可回收物主题宣讲;第七幼儿园、仙阁幼儿园等幼儿园开展“光盘行动”,让环保教育融入幼儿生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思明区各中小学幼儿园找准切入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将垃圾分类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向着更深更细的方向发展。

  去年,思明区在全省首发《思明区中小幼劳动教育清单》,把垃圾分类纳入劳动教育清单内容,让学生将垃圾分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课外融合实践

  活动结合各方需求多形式开展

  

  在环岛路沙滩参观“草人借签”,激发学生创新垃圾分类思维;化身“环保卫士”捡拾海漂垃圾,感受环卫工人工作的不易;参观思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中心,寓教于乐加深对垃圾分类的理解;现学现用为稻草人设计不同形象,传播文明旅游理念……利用半天时间,槟榔中学学生沉浸式体验和践行垃圾分类。

  这是思明区垃圾分类中心、筼筜街道槟榔社区、厦门市槟榔中学于9月16日上午联合开展的“手绘绿色环保,守护青春家园”主题实践活动。槟榔中学德育处副主任周峰说,“这场活动是家校社融合实践的又一典型,学生得法于课中,更要使法于课外。”

  在槟榔中学,环保招贴画、环保创客秀、环保加油站、“共爱一片湖”、环保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不间断开展,通过多元形式加强家校社融合实践,让学生当好垃圾分类传播者和实践者,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周峰介绍,以抓好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为着力点,学校探索和创新有效载体和途径,打造“一核双翼”环保精品工程,即以组建环保创客部门为核心,以开设环保精品课程、家校社融合实践为双翼,全程、全力、全效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环保实践能力。

  思明区垃圾分类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延伸

  扎根校园、引向家庭、服务社会——2018年起,思明区就启动垃圾分类“家校社联动”暑期主题活动,通过征文、微视频、绘画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带着家人共同参与,持续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

  今年,在思明区垃分办、思明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垃圾分类“家校社联动”暑期主题活动如期在各街道社区举办。鼓浪屿街道内厝社区联合人民小学、思明城资公司和内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随手拍,文明行”垃圾分类活动,走进商家宣传垃圾分类;会展南小学开展“环保减塑”夏令营,参与净滩行动;观音山音乐学校联合塔埔社区开展“见‘圾’行事,从我做起”主题活动,进社区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今年活动自定主题,通过“一校一策”,结合各方需求,因地制宜取得效果最大化。

  如今,不仅在暑假,在周末时间,各学校假日小队、雏鹰小队继续以小组活动形式走进街道社区开展各类垃圾分类主题实践,学校垃圾分类教育成效不断扩大。

  

  亮点

  

  人气平台

  今年来,思明区打造的全省首个区级垃圾分类科普中心面向社会开展主题宣传活动60场,接待参观团体260个,参观人数万余人次,大家带着问题在有趣的体验互动中轻松“涨知识”。

  

  榜样引领

  老带新上岗,不怕累苦脏;自编垃分顺口溜,带动居民分好类;精心统计垃圾量,建立台账勤督导……今年来,思明区一批单位、个人的好作风、好做法陆续在主流媒体亮相,引发居民朋友关注。这些优秀代表来自思明区年度垃圾分类表扬会,共90家优秀单位、321名优秀个人受到通报表扬。思明区垃分中心系统梳理本次受表扬单位、个人的经验做法,进行宣传报道,发动更多垃圾分类工作者对标先进、见贤思齐,激励更多市民争当垃圾分类“时尚者”,在全区营造学有榜样、做有标准、赶有目标的良好氛围。

  

  创意迭出

  如今,在各街道社区和单位部门举办的惠民活动中,垃圾分类宣传已成为“固定节目”。除了常见的垃圾分类小游戏,还推出剧本杀、趣味英语教学等形式。

  此外,还有火出圈的“草人借签”。思明区环卫中心、城建集团市政事业公司在环岛路沿线沙滩设置憨态可掬的稻草人,用于回收烧烤竹签,并设置“古有草船借箭,今有草人借签”的宣传标语。该项活动不仅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压力,还吸引市民游客参与,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营造文明旅游氛围。

  

  营造氛围

  在中华街道仁安社区群惠小学门口,这里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兼具颜值和实用性,还与校园文化、刘惜芬公园融为一体,成为受老师、学生、居民欢迎的垃圾分类科普微趣园,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垃圾分类参与度和准确率。

  思明区的垃圾分类设施越变越好看,越变越智能。今年来,思明区大力完善投放设施,改善投放环境,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已建成垃圾屋(亭)超600座,并配置洗手、照明等便民设施,实现投放点“邻避”向“邻利”转变,不断提升群众投放的体验感、参与感。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