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新学期,劳动课正式“升级”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按照新课标,课程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思明各校积极响应创新多样的劳动课程,让孩子们想劳动、会劳动、爱劳动。
滨北小学特别研发了“四季童耕”“非物质文化”“立体纸玩”“刺绣”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类拓展课程,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课,打通班级,实行走班学习,进步拓展劳动教育渠道。
学校还将传统校园节日活动与劳动教育进行有序整合,发挥节日活动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如低年级期末“游考”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航天智慧帽”,并为学生颁发“最具创意帽”等奖项。
除此之外,本学期滨北小学还设立了双周主题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劳动实践、劳动竞赛等形式进行,做到周周有主题,场场有实效,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松柏小学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入手,利用“百草耕耘季”种植课程,启发引领孩子们了解节气与种植背后的玄妙奥秘。老师特别采用了PBL项目式学习方式,拓展开发不同的劳动种植相关课程内容,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孩子们则带着前置课的思考,到百草园种植劳动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从种植条件入手考察记录,孩子们根据实地条件查找资料综合选择种植菜种,化身“小农夫”亲自动手种植蔬菜。锄头、铲子、小水桶……他们手持各种自备农具,热火朝天地完成人生中第一次集体播种,在百草园里种满“希望”。
莲前小学因地制宜,利用教工食堂组建“开心厨房”劳动实践基地,把“烹饪”带进学校课程中,课程即有饮食文化学习,又有烹饪实操劳动,还有后续延伸“我是中华传统美食达人”的项目式社会实践探究。
宽阔的烹饪教室内,学生们洗手、消毒,系好围裙,戴上厨师帽和口罩,围桌而坐学包水饺。相较于文化课课堂上安静的氛围,劳动课上学生们的讨论和行动,既热烈又“忙碌。通过烹饪课程,孩子们获取初步的烹饪知识,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莲花小学结合校园至美文化建设,对劳动教育进行探索与研究,开展“莲”文化特色种植实践与劳动清单项目式学习,形成“至美少年劳动本领修炼清单”。
除此之外,学校还将劳动融入到文明实践,联合家校社,一起开展“劳动+文化”“劳动+生态”“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并通过电子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劳动进行动态指导,提升了师生、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实践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作为厦门市中小学首批劳动实践教育示范校,为了更好让劳动教育进课堂,让课标真正落地实施,厦门市第九中学进行了校本化的劳动课程体系设计。
厦门九中除专门审定了《劳塑美行·劳动基地实践教育》这一校本教材配套初一兴趣小组课开展实施之外,还特别编辑、审定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劳动实践指导手册》,该教材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三大模块,涵盖家居保洁、收纳、插花、布艺、志愿服务等内容。同时附有福建省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表、劳动记录、劳动照片等过程性学习材料。手册面向全校学生,人手一本,由班主任授课。
学校常年开设“开心农场”绿色果蔬种植兴趣小组课深受学生的喜爱。今年,学校邀请叶剑峰、钟俊杰等国家级、市级劳模进校指导学生整地、作畦、培土、播种、蝇虫诱杀等劳动专业技能。
在厦门市云顶学校,有一片生态与科技相互成就的“智慧农园”。农园设温室种植房、传统土壤种植区、基质种植架区以及水生动植物区域。学校利用兴趣小组、科学课、劳动课、课间等时间组织学生在此探索植物和科技的“光合作用”。学生通过实践,了解了植物成长过程的变化,初步掌握种植的步骤和方法,感受传统种植和现代种植的不同。
在课余时间里,学校家委会还组织学生参与文明创建的志愿者服务行动,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洁净家园,助力生态环境建设,为文明创建奉献力量。
开学初始,厦门市第十一中学的老师们就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劳动课程。
初一年开设园艺、水仙花雕刻、插花等活动;初二年开设美食制作、剪纸等活动;初三年开设家用电器电路故障分析、创意衍纸等活动。通过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一些劳动技能,同时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乐趣与收获。